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戏梦十年

第 3 章 残妆未卸

发表时间: 2025-04-19
雨下到后半夜才歇。

苏曼殊坐在后台的木箱上,看着阿香用粗布蘸着煤油,一点点擦拭戏服上的酒渍。

月白色的杭绸被酒精浸得发僵,那片深色的污渍像块胎记,怎么也擦不掉,倒让她想起小时候在苏州乡下,被地主家的少爷推倒在泥地里,新做的粗布褂子上沾的泥印——也是这样顽固,洗了三遍还留着浅痕。

“师姐,这料子怕是毁了。”

阿香的声音带着哭腔,小手攥着布巾发抖。

这是师娘花了三块大洋请人做的,抵得上班子里半个月的嚼用,刚才王桂芬己经在角落里骂了半个时辰,话里话外都在怨苏曼殊不懂事。

苏曼殊没说话,只是从袖袋里摸出那半块被体温焐热的红绣鞋。

鞋头的断线处被摩挲得发亮,她用指尖轻轻捻着线头,突然想起师父说过,好料子不经糟践,倒是粗布衣裳,缝缝补补能穿十年。

后台的木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冷风裹着湿气灌进来,吹得油灯的火苗突突乱跳。

王桂芬叼着烟杆走进来,烟锅里的火星在昏暗中明明灭灭,映得她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皮。

“那记者走了?”

她没看苏曼殊,径首走到放钱匣子的木箱前,把白天王督办赏的红包拆开,数出五块银元塞进贴身的口袋,剩下的扔进匣子,锁头“咔哒”一声扣上,声音在寂静的后台里格外刺耳。

“走了。”

苏曼殊低声应道,把红绣鞋重新藏进袖袋。

沈砚之临走前给她留了个地址,说要是王督办找麻烦,可以去法租界的《申报》馆找他。

那张纸条被她叠成了小小的方块,压在妆台的胭脂盒底下——她知道这多半是用不上的,戏班的人,哪有底气去麻烦一个不相干的记者。

“走了好。”

王桂芬吐了个烟圈,烟雾飘到苏曼殊面前,“你当他真是好心帮你?

我告诉你,这些穿长衫的,心眼比戏文里的奸臣还多。

他帮你,无非是想借你的事写文章,骂骂王督办,博个好名声。”

苏曼殊攥紧了手心,没接话。

她看得出来,沈砚之眼里的愤怒不是装的,他挡在她身前时,后背挺得像块门板,连王督办的保镖往前凑了半步,他都没往后退——那样的眼神,是装不出来的。

“别以为今天躲过去了就万事大吉。”

王桂芬用烟杆敲了敲木箱,“王督办是什么人?

睚眦必报!

明天张老板那边要是传话来说戏园子不让咱们唱了,我看你怎么收场!”

她说着,突然一把扯过苏曼殊的手腕,粗糙的指甲狠狠掐在她手背上的烫伤处。

“嘶——”苏曼殊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伤口被按得生疼,像是有针在扎。

“疼?

知道疼就记着点教训!”

王桂芬的声音尖利如刀,“你师父死了,没人护着你了!

在上海这地界,别跟我讲什么风骨!

能让班子活下去的,是银元,是靠山,不是你那破嗓子唱的《游园惊梦》!”

阿香吓得缩在角落里,抱着洗坏的戏服瑟瑟发抖。

苏曼殊咬着唇,硬生生没让眼泪掉下来。

她知道师娘说的是实话,可她忘不了师父临终前的眼神,那样亮,像燃尽的灯芯最后跳的一下火苗,就为了那句“把戏唱下去”。

“明天……我去给张老板赔罪。”

苏曼殊低声说,声音涩得像吞了沙子。

王桂芬这才松开手,悻悻地啐了一口:“早该这样!

记住了,明天见了张老板,把你那犟脾气收起来,该磕头磕头,该赔笑赔笑。

要是能让他在王督办面前说句好话,咱们班子还有救。”

她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停下,回头瞥了眼那身洗坏的戏服:“这料子别扔,改改给阿香做件短褂,也算没白瞎三块大洋。”

木板门“砰”地关上,把满室的烟味和寒意都关在了外面。

苏曼殊看着自己手背上的伤,红肿的皮肤上印着清晰的指痕,和那个烟头烫的疤叠在一起,像朵丑陋的花。

“师姐……”阿香怯生生地递过那瓶沈砚之给的药膏,“擦擦吧,会好得快些。”

苏曼殊接过药膏,拧开盖子,一股清凉的薄荷味飘出来。

她挑了点药膏,轻轻涂在手背上,凉意顺着皮肤蔓延开,疼得轻了些。

“阿香,”她突然开口,“你说,咱们要是回苏州,会不会好点?”

阿香愣了愣,大眼睛里闪过一丝向往,随即又黯淡下去:“师娘说,苏州的戏班都快饿死了,咱们回去,也是一样的。”

苏曼殊沉默了。

她知道阿香说的是实话。

去年冬天她回苏州给师父上坟,以前红火的戏园子关了大半,街头卖唱的艺人比看客还多,有个唱小生的师兄,为了换两个窝头,竟在路边给人磕头拜年。

“睡吧。”

苏曼殊把药膏递给阿香,“明天还得早起吊嗓子。”

后台的角落里堆着些旧稻草,算是她们的床铺。

苏曼殊和衣躺下,稻草扎得后背发痒,却抵不过连日来的疲惫。

她闭上眼睛,眼前却总晃着沈砚之的脸——他站在台前时,钢笔在铁皮本子上写字的样子;他挡在她身前时,紧抿的嘴角;他递给她药膏时,指尖不经意碰到她手的温度……像戏文里没唱完的片段,零零碎碎的,拼不成完整的曲子。

天还没亮,苏曼殊就被冻醒了。

窗外的天泛着鱼肚白,远处传来黄浦江的汽笛声,悠长而沉闷,像谁在哭。

她悄悄爬起来,摸黑走到妆台前,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从胭脂盒底下摸出那张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清隽有力:“法租界望平街《申报》馆,沈砚之。”

她把纸条凑到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墨水味,还带着点烟草的气息——和他身上的味道一样。

她犹豫了片刻,还是把纸条叠好,塞进了贴身的肚兜里,那里还藏着师父留的半块银镯,冰凉的金属贴着心口,让她觉得踏实。

“师姐,你醒了?”

阿香也醒了,揉着眼睛坐起来,“师娘让我问你,今天穿什么衣裳去见张老板?”

苏曼殊走到堆戏服的木箱前,翻了半天,找出件藏青色的布旗袍。

这是她自己用两块钱扯的料子,请隔壁的洗衣妇做的,领口有点歪,却干净平整。

“就穿这个吧。”

她对着那面蒙尘的黄铜镜梳头,镜中的人影依旧模糊,却能看清鬓角的碎发和眼底的红血丝。

她摸了摸手背上的伤,己经不那么疼了,只是疤痕还在,像个醒目的提醒。

早饭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就着半块发霉的馒头。

王桂芬没怎么说话,只是不停地用眼睛瞪苏曼殊,像是在催她赶紧去给张老板赔罪。

吃过饭,苏曼殊揣着阿香偷偷塞给她的两个铜板,往张记茶园走去。

清晨的上海街头己经热闹起来,黄包车夫蹬着车在巷子里穿梭,卖豆浆的挑着担子吆喝,几个穿西装的洋人站在街角说笑,皮鞋踩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走到法租界的地界,街面突然宽敞起来,洋房的阳台上摆着鲜花,穿着制服的巡捕拄着棍子站在路口,眼神警惕地盯着来往的行人。

苏曼殊下意识地紧了紧旗袍的领口,脚步也放慢了些——她不喜欢这里的空气,总觉得像被无形的网罩着,连呼吸都不顺畅。

张记茶园的门还关着,门板上贴着褪色的戏报,上面用毛笔写着“特邀苏曼殊老板演唱《游园惊梦》”,她的名字被圈了个红圈,旁边还画了朵歪歪扭扭的花。

苏曼殊看着那名字,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仿佛台上那个唱着“姹紫嫣红”的杜丽娘,不是她自己。

她在茶园门口站了约莫半个时辰,手脚都冻僵了,才见张老板打着哈欠从里面走出来。

他穿着件绸缎棉袍,戴着瓜皮帽,看见苏曼殊,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堆起虚伪的笑:“哟,苏老板,这么早?”

苏曼殊连忙上前,按照师娘教的,深深鞠了一躬:“张老板,昨天的事,是我不懂事,给您添麻烦了。”

张老板皮笑肉不笑地说:“麻烦倒是谈不上,就是王督办不太高兴啊。”

他上下打量着苏曼殊,眼神像黏糊糊的糖稀,“不过嘛,王督办说了,看在你师父的面子上,也不是不能原谅你。”

苏曼殊的心提了起来:“请张老板指点。”

“也不难。”

张老板往巷口看了看,压低了声音,“今晚王督办在公馆设宴,请了些朋友,想请苏老板去唱几段。

你把他哄高兴了,昨天的事,就算过去了。”

苏曼殊的手脚瞬间冰凉。

她知道“去公馆唱几段”是什么意思。

去年在苏州,有个唱花旦的师姐,就是被乡绅请去“唱堂会”,结果被糟蹋了,后来跳河死了。

“张老板,”她的声音有些发颤,“我……我只在戏园子里唱戏,不去公馆……嘿,你这丫头怎么这么犟!”

张老板的脸色沉了下来,“王公馆是什么地方?

多少名角儿挤破头想去都去不了!

给你脸不要脸是吧?”

他上前一步,伸手就要去捏苏曼殊的下巴,和王督办昨天的动作一模一样。

苏曼殊吓得往后一躲,后腰撞在茶园的门板上,疼得她倒吸一口冷气。

“别给脸不要脸!”

张老板恼羞成怒,“实话告诉你,今天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否则,不仅你在上海唱不了戏,你们整个班子都别想好过!”

他说完,狠狠瞪了苏曼殊一眼,转身往巷子里走,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林秀山怎么教出这么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苏曼殊靠在门板上,浑身都在发抖。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落在她手背上的疤痕上,却一点也不暖和。

她知道张老板说得出做得到,在上海这地界,他们这种没权没势的戏班,就像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剁就怎么剁。

她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首到街对面传来报童的吆喝声:“卖报!

卖报!

《申报》今日新刊!

法租界烟土走私案再爆新料!”

苏曼殊猛地抬起头,看向街对面那个穿蓝布褂子的报童,手里挥舞着的报纸上,“申报”两个字格外醒目。

她摸了摸贴身的肚兜,那里的纸条硌着心口,像颗小小的石子。

去,还是不去?

她想起师父临终前的眼神,想起阿香怯生生的笑脸,想起王桂芬骂骂咧咧的样子,还想起沈砚之挡在她身前时,那句“我是《申报》记者”。

最终,她咬了咬牙,朝着报童跑了过去。

“给我一份报。”

她掏出揣在兜里的两个铜板,递了过去。

报童接过铜板,给了她一份报纸。

苏曼殊展开报纸,油墨的味道扑面而来,她飞快地在上面寻找着“沈砚之”的名字,终于在社会版的角落里看到了一篇署名“沈砚之”的文章,标题是《法租界巡捕房包庇烟土走私,受害者泣血控诉》。

文章写得很犀利,把巡捕房和走私贩子勾结的细节写得清清楚楚,还附了受害者的证词。

苏曼殊虽然识字不多,却也能看懂字里行间的愤怒和勇气。

她攥紧了报纸,转身朝着望平街的方向走去。

脚步一开始有些踉跄,后来渐渐稳了,连手背上的疤痕都不那么疼了。

她不知道去找沈砚之有没有用,也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但她知道,不能就这么认命。

师父说过,戏文里的英雄,都是被逼到绝境才显出本事的。

她不是英雄,只是个想好好唱戏的戏子,可就算是戏子,也该有自己的骨头。

法租界的望平街比别处更热闹,街边摆满了报摊,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申报》馆就在街中间,是栋三层的洋楼,门口挂着块黑底金字的牌子,看着很气派。

苏曼殊站在楼下,犹豫了半天,才鼓起勇气走上前,对门口的门卫说:“我找沈砚之先生。”

门卫上下打量了她一眼,眼神里带着轻视:“你是谁?

有预约吗?”

“我……我是苏曼殊,昨天在张记茶园……哦,我知道了,那个唱戏的姑娘是吧?”

门卫打断她的话,脸上露出一丝不耐烦,“沈先生出去采访了,不在馆里。

你要是有事,可以给他留个条子。”

苏曼殊的心沉了下去。

她从怀里掏出那张纸条,想了想,又收了回去,从报摊上买了张纸和一支铅笔,在街边的石阶上坐下,歪歪扭扭地写起来。

她没读过多少书,字写得不好,有些字还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

她写了昨天的事,写了张老板的威胁,最后写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起你说可以来找你。

如果你看到这张纸条,能不能……能不能帮帮我?”

写完,她把纸条折好,交给门卫:“麻烦您转交沈先生。”

门卫接过纸条,随手扔在旁边的桌子上,敷衍地挥了挥手:“知道了,你走吧。”

苏曼殊看着那张轻飘飘的纸条,心里没底,却也只能转身离开。

走到街角时,她回头望了一眼《申报》馆的牌子,阳光照在金字上,晃得她眼睛有些花。

她不知道,就在她离开后不久,一个穿黑色学生装的年轻人匆匆走进报馆,正是沈砚之。

他刚从租界外采访回来,脸上还带着风尘,一眼就看到了桌子上那张折叠得有些笨拙的纸条。

“这是什么?”

他拿起纸条问门卫。

“哦,一个唱戏的姑娘留下的,说是叫苏曼殊,找您有急事。”

沈砚之的心猛地一跳,连忙打开纸条。

看到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和那些用拼音代替的字,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眼神也变得凝重。

他把纸条攥在手里,转身就往外跑,连外套都忘了拿。

门卫在后面喊:“沈先生,您去哪儿?

下午还有个会呢!”

沈砚之没回头,脚步飞快地冲出报馆,朝着张记茶园的方向跑去。

他能想象出苏曼殊写下这些字时的无助和绝望,也能猜到张老板会用什么手段逼迫她。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着急,只是觉得不能让那个在台上唱着“姹紫嫣红”的姑娘,就这么被黑暗吞噬。

就像不能让那些本该清亮的戏文,被铜臭和强权玷污。

街上的风还在吹,带着初春的寒意。

沈砚之跑过街角,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低着头往前走,正是苏曼殊。

她的背影看起来很单薄,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叶子。

“苏曼殊!”

他喊了一声,声音因为跑得太急而有些沙哑。

苏曼殊猛地回过头,看到沈砚之朝她跑来,眼里满是惊讶。

阳光落在他脸上,额头上的汗珠闪闪发光,像极了昨夜戏台上的灯。

“你……”她刚要说话,就被沈砚之打断了。

“张老板是不是逼你去王督办的公馆?”

他喘着气问,眼神里带着急切。

苏曼殊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别去!”

沈砚之的语气很坚定,“王督办的公馆就是个火坑,进去了就出不来了!”

“可是……”苏曼殊的眼圈红了,“他说要是不去,就不让我们班子在上海唱戏了……有我在,不会的。”

沈砚之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你信我。”

他的眼神很亮,像黑夜里的星星,让苏曼殊慌乱的心突然安定了下来。

她点了点头,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我信你。”

阳光穿过云层,照在两个人身上,暖洋洋的。

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一下一下,像是在为这出还没唱完的戏,打着新的节拍。

苏曼殊低头看了看手背上的疤痕,突然觉得,或许这道疤,也不是那么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