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在乡下蜕变为首富夫人

第2章 柴火灶与电商梦,初尝乡村创业苦

发表时间: 2025-10-23
苏晚最终还是决定留在清溪村 —— 不是因为婚约,而是因为她在陆衍的书房里,看到了一份关于清溪村农产品的调研报告。

报告里详细记录了清溪村的野生菌、桑葚酒、土蜂蜜等特产,还分析了市场前景,甚至列出了初步的销售计划。

“你想开发清溪村的农产品?”

苏晚拿着报告,找到正在院子里劈柴的陆衍。

陆衍停下手里的斧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嗯。

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这些好东***在山里,没人知道。”

苏晚眼睛一亮。

作为投行分析师,她对市场机遇有着敏锐的嗅觉。

清溪村的农产品天然无污染,正是现在城市消费者追捧的 “生态产品”,只要包装得当,再打通销售渠道,绝对能打开市场。

“我可以帮你。”

苏晚脱口而出,“我在投行做过市场分析,还认识一些电商平台的人,我们可以一起把清溪村的特产推出去。”

陆衍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你愿意?”

“当然。”

苏晚点头,心里的斗志被点燃,“不过,我有个条件 —— 我要全程参与,从产品包装到销售渠道,都得听我的。”

陆衍笑了笑,这是苏晚第一次看到他笑。

他的笑容很淡,却像山间的阳光,一下子驱散了之前的疏离:“没问题,只要能让村民们多赚钱,我都听你的。”

就这样,苏晚开始了她的 “乡村创业计划”。

可刚一开始,她就遇到了难题 —— 首先是生活上的不适应。

为了方便工作,苏晚搬到了陆衍家隔壁的空房。

房间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

最让她头疼的是做饭 —— 她在上海从来没碰过灶台,更别说用柴火灶了。

第一天做饭,她按照网上搜的教程,试着点燃柴火,结果不仅没点着,还被烟呛得眼泪首流。

最后还是陆衍听到动静,过来帮她煮了一碗面条。

“柴火灶得先把干柴塞进灶膛,用火柴点燃引火物,再慢慢加柴。”

陆衍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你要是不习惯,以后我来做饭。”

苏晚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心里有些不好意思:“不用,我自己学。

总不能一首麻烦你。”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每天都在跟柴火灶 “斗智斗勇”。

有时候煮糊了粥,有时候炒焦了菜,偶尔成功一次,也只是勉强能吃。

陆衍看在眼里,却没多说什么,只是每天都会多做一些饭菜,悄悄放在苏晚的门口。

生活上的困难还能克服,工作上的阻碍却让苏晚有些措手不及。

她首先要做的,是统计清溪村的农产品产量。

可当她挨家挨户去走访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苏小姐,我们这山里的东西,不值钱,不用统计。”

李大爷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头也不抬地说。

“就是,以前也有人来收过,压价压得厉害,还不如自己留着吃。”

王婶的邻居张嫂,抱着孩子,语气里满是不信任,“你一个城里来的小姐,懂什么种地?

别是来骗我们的吧?”

苏晚碰了好几次钉子,心里有些委屈,却没放弃。

她知道,村民们是被之前的 “收购商” 伤透了心,对她这个 “外来者” 自然充满警惕。

晚上,苏晚坐在书桌前,看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只记录了寥寥几家愿意配合的村民的信息。

她叹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肩膀。

“还没睡?”

陆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看你灯还亮着,给你煮了点面。”

苏晚接过面条,眼眶有些发红:“陆衍,他们好像都不相信我。”

陆衍在她对面坐下,看着她:“正常。

以前有个老板来村里收桑葚,说好了一斤五块,结果最后只给三块,还压了一半的钱。

村民们怕了,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外人。”

“那我们该怎么办?”

苏晚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助。

陆衍想了想,说:“明天我陪你一起去。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跟他们都熟,有我在,他们会放心一些。”

第二天,陆衍果然陪着苏晚一起走访村民。

有了陆衍的担保,村民们的态度明显好了很多。

“陆衍,你说苏小姐是真心帮我们卖东西?”

李大爷看着陆衍,眼神里带着询问。

陆衍点头:“李大爷,苏晚是大学生,懂互联网,她能帮我们把东西卖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

“那要是卖不出去怎么办?”

张嫂还是有些担心。

苏晚连忙说:“张嫂,我们可以先签合同,我先预付一部分定金,要是卖不出去,定金不用退,东西你们自己留着。”

村民们听到 “预付定金”,眼神里的疑虑渐渐消散。

就这样,苏晚终于统计完了清溪村的农产品产量 —— 野生菌五十斤,桑葚酒两百坛,土蜂蜜三十斤,还有一些零散的土鸡蛋、腊肉。

接下来,就是产品包装和电商平台搭建。

苏晚联系了上海的设计师朋友,根据清溪村的生态特色,设计了简约又不失乡土气息的包装 —— 野生菌用牛皮纸袋装,上面印着清溪村的山景;桑葚酒用陶瓷瓶,瓶身上刻着 “清溪古法酿造” 的字样;土蜂蜜则用玻璃罐,贴上手写的标签。

包装设计好后,苏晚又开始搭建电商平台。

她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名为 “清溪生态馆” 的店铺,上传了产品的图片和详情页,还拍了一段短视频,展示清溪村的自然风光和农产品的采摘、制作过程。

为了吸引流量,苏晚还利用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在清溪村的生活日常 —— 比如第一次用柴火灶做饭的狼狈,跟着陆衍去山里采野生菌的经历,还有村民们淳朴的笑脸。

没想到,这些视频意外地受欢迎,很多网友留言:“看起来好治愈,想去清溪村看看!”

“农产品看起来好天然,想买!”

短短一周,“清溪生态馆” 就接到了二十多个订单。

苏晚和陆衍都很开心,村民们也开始相信,这个城里来的苏小姐,真的能帮他们把东西卖出去。

可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 快递。

清溪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快递公司上门取件,苏晚只能骑着电动车,把包裹送到镇上的快递点。

镇上离村里有十公里,来回要一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路滑难走,更是辛苦。

有一次,苏晚送完快递回来,路上遇到大雨,电动车还没电了。

她推着电动车,在泥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还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

陆衍看到她狼狈的样子,又心疼又生气:“怎么不跟我说?

我可以送你去。”

苏晚笑了笑,擦了擦脸上的雨水:“没事,我能行。

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总不能一首麻烦你。”

陆衍没说话,只是转身走进屋里,拿出医药箱,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给她处理膝盖上的伤口。

他的动作很轻,指尖带着温柔,苏晚看着他的头顶,心里突然暖暖的。

“陆衍,” 苏晚轻声说,“谢谢你。”

陆衍抬起头,眼神里带着认真:“我们是合作伙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苏晚看着他,嘴角忍不住上扬。

她知道,这句话背后,还有着不一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