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博雅推书 > 其它小说 > 冬至和琳,三年师范的青春记忆

冬至和琳,三年师范的青春记忆

港湾哥哥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现言甜宠《冬至和三年师范的青春记忆男女主角分别是王琳冬作者“港湾哥哥”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冬至和三年师范的青春记忆》是大家非常喜欢的现言甜宠小作者是有名的网络作者港湾哥主角是冬至,王小说情节跌宕起前励志后苏非常的精内容主要讲述了冬至和三年师范的青春记忆

主角:王琳,冬至   更新:2025-10-26 03:29:5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初秋的琴键与名字第一年1. 报到日的桂香与慌张九月的风裹着桂花香,

像一层软纱,从中等师范学校锈迹斑斑的铁栅栏缝里钻进来时,

王琳正攥着那张被手心汗浸湿的报到单,站在砖红色的琴房楼下发呆。

报到单右上角“三班”两个宋体字洇开了一点,

像她此刻乱糟糟的心——她是从邻县王家庄考来的,初中毕业时,

班主任老周拍着她的肩说“中师包分配,毕业能当小学老师,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你爸妈也能少操点心”,她咬着牙填了志愿。可真站在这所学校里,

看着来往学生背着亮黑色的琴包、夹着画夹,画夹上还露着彩色的颜料印,

她才后知后觉地慌了:钢琴、画画、声乐,这些她连碰都没碰过的东西,要怎么学?“同学,

你也是三班的?”身后传来男生的声音,温和得像初秋晒过太阳的棉被,

还带着点肥皂的清香味。王琳猛地回头,

撞进一双亮得像山溪水的眼睛里——男生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衬衫,

领口的纽扣系得整整齐齐,肩上背着个半旧的黑色琴包,琴包带子上还缝着一块补丁,

手里捏着和她一模一样的报到单,单子上“冬至”两个字用蓝墨水写的,笔锋挺括,

比旁边“张伟”“李娜”的名字扎眼多了。“你叫冬至?”王琳把报到单往身后藏了藏,

指尖还在微微发抖,“是……是那个‘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冬至吗?”男生点头,

嘴角轻轻弯了一下,露出一点浅浅的虎牙,像被阳光晒化的雪粒:“嗯,

我妈说我生在冬至前三天,那天雪下得能埋到脚踝,我爸背着我去卫生院,回来鞋都冻硬了,

就取了这个名。你呢?”“我叫王琳。”她的手指抠着报到单边缘,把纸角都抠得起了毛,

“我……我从来没弹过钢琴,刚才路过琴房,听见里面‘叮咚’响,觉得好难,

等会儿上课肯定要出丑。”冬至把琴包往肩上提了提,指了指琴房楼门口的台阶,

台阶上落了一层薄薄的桂花,踩上去软软的:“没关系,我也刚学半个月,

是暑假跟我堂姐学的,就会弹个《小星星》,还总把‘la’弹成‘si’。

等会儿要是不会,我帮你看看,咱们一起练。”他说话时,风正好吹过旁边的桂花树,

一朵小小的桂花落在他的白衬衫口袋上,黄得发亮。王琳盯着那片黄,

忽然觉得喉咙里的发紧感轻了点——原来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慌,原来这个名字像冬天的男生,

其实这么温和。2 班级里的“特别名字”跟着冬至走进普师三班的教室时,

里面已经坐了二十多个人。教室是老式的,木桌子上还留着前几届学生刻的字,有“加油”,

有“某某喜欢某某”,还有歪歪扭扭的小人画。黑板上方贴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红色标语,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出长方形的光斑,

光斑里飘着细小的灰尘。班主任是个姓刘的女老师,三十多岁,梳着齐耳短发,

戴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花名册,声音清亮:“咱们普师班三年,要学的东西多,

既要会教书,也要会弹琴画画,以后都是要带小学生的,得把自己先练扎实。

现在先自我介绍,每人说三分钟,名字、来自哪里,再说说为什么来中师。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个高个子男生,声音洪亮得像敲钟:“我叫张昊,来自县城,

我爸是小学老师,天天跟我说‘农村孩子可怜,缺好老师’,我就想来中师,

以后回农村教数学!”接着是王琳的室友赵晓雅,扎着高马尾,发梢还卷着点,

很活泼:“我叫赵晓雅,喜欢画画,上次在县城看到小学生画的画,歪歪扭扭的,

我就想以后教他们画漫画,让他们觉得上课比玩还有意思!”轮到王琳时,

她攥着衣角慢慢站起来,脸一下子就红了,从脸颊红到耳朵尖:“我叫王琳,

来自……来自邻县的王家庄,我爸妈是种地的,他们说当老师好,不用在地里晒着,

我也想……想当个能教孩子读课文的老师,教他们认‘天’‘地’‘人’。

”她说话时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个字几乎听不见,坐下时还能感觉到全班的目光落在背上,

烫得慌。这时,冬至突然站起来,他的椅子被推得发出“吱呀”一声,

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明显:“我叫冬至,来自青山乡,我们那儿的小学只有两个老师,

一个教一二三年级,一个教四五六年级,孩子连钢琴都没见过,有的连拼音都认不全。

我来中师,是想学好本事,回去教他们弹琴、算算术,让他们知道除了种地,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他说这话时,眼睛轻轻扫过王琳的方向,王琳抬头,

正好对上他的目光——那目光里没有笑,也没有不耐烦,只有一种很认真的温和,

像冬天里晒在墙上的暖阳。坐下后,赵晓雅凑过来,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她:“琳子,

冬至看你的眼神不一样哦,他是不是怕你尴尬,特意帮你解围?”王琳赶紧把头埋下去,

假装整理桌肚里的课本,耳朵却热得像烧起来,连课本上的“汉语拼音方案”都看不清楚了。

3 钢琴课上的“木头手指”第一节钢琴课在二楼的203琴房,

三十架黑色的立式钢琴摆得整整齐齐,琴键上蒙着薄薄的灰,

一按下去还会发出“噗”的轻响。刘老师拿着一张大大的五线谱表走进来,

敲了敲讲台:“咱们普师班的学生,以后要教小学生音乐,钢琴是基本功,今天先认五线谱,

再练《小星星》的前四句,下课前每个人都要弹一遍,弹不好的,晚上留下来接着练。

”王琳坐在靠后的琴凳上,盯着琴键上的白键黑键,觉得它们像一群挤在一起的小方块,

根本分不清哪个是“do”。刘老师示范时,她跟着抬手,手指却僵硬得像冬天冻住的木头,

落在琴键上时,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和旁边赵晓雅弹的清脆“do”格格不入。

赵晓雅偷偷回头,对她做了个“加油”的口型,王琳却更慌了。“来,王琳,你上来试试。

”刘老师点了她的名字,语气没什么波澜,却让王琳的心跳瞬间快了起来。

她捏着琴谱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前的钢琴旁,指尖刚碰到琴键,

脑子就一片空白——刚才记的“五线谱上第三线是mi”“下加一线是do”全忘了,

手指乱按了一下,错音一串接一串,像破了的风箱在响。她站在琴前,头埋得低低的,

能听到下面有同学的笑声,细细碎碎的,像小虫子在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差点掉下来,

她甚至想:要是现在能跑出去,再也不回来就好了。“老师,我想和王琳一起练。

”后排突然传来声音,是冬至。他举着手,琴凳被他推得又发出“吱呀”一声,

“我也不太熟,两个人一起练,能互相提醒,学得快。上次我堂姐就说,两个人一起练,

比一个人闷头练强。”刘老师看了看冬至,又看了看快哭的王琳,点了点头:“行,

那你们俩用最后那架琴,慢慢来,别着急,琴键又不会咬你。”冬至搬着琴凳坐到王琳旁边,

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纸条边缘都磨白了,

上面用铅笔标着“中央C:白键左数第15个,最中间的那个,

像咱们教室中间的位置”“do:中央C,

声音像敲门‘咚-咚’”“re:右边第一个白键,比do高一点,像小鸽子叫”。

“这是我暑假记的,怕忘,你先对着看。”他把纸条贴在钢琴的琴盖内侧,然后抬手,

指尖轻轻落在琴键上,指甲修剪得很干净,“你看,先弹do,再弹re,慢一点,

跟着我数拍子——1、2、3、4,每个音按两拍,别慌。”他的手指很细,骨节分明,

按琴键时力度刚好,每个音都清清爽爽,像山泉水滴在石头上。王琳跟着他的节奏,

眼睛盯着纸条,手指慢慢找位置,虽然还是会错——把“mi”按成“fa”,

把“sol”按成“la”——但至少能弹出连贯的调子了。练到第三遍时,

她居然能完整弹完《小星星》的前四句,只是最后一个音按重了,发出“嘭”的一声,

吓得她赶紧缩手。“没事,”冬至笑着说,眼睛弯成了月牙,“比我第一次好多了,

我第一次弹,把‘la’按成‘si’,我堂姐笑了我半天,还说我‘手指比木头还硬’。

”王琳也笑了,刚才的委屈一下子就没了,眼泪也收了回去。下课铃响的时候,

她抬头对冬至说:“谢谢你啊,冬至,要是没有你,我今天肯定要哭着跑出去,

还要被留下来补课。”冬至把自己的琴谱递给她,琴谱扉页上除了“冬至”两个字,

还画了个小小的钢琴简笔画,

琴键上用红笔标着“do re mi”:“这上面我标了音符对应的琴键,

你回去可以对着练。要是还不会,晚自习我们可以去空琴房再练,203琴房晚上没人锁,

我问过刘老师了。”王琳接过琴谱,指尖碰到他的手指,有点凉,却让她的心跳又快了起来。

她把琴谱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好,谢谢你。

”4 晨跑与薄荷糖普师班有晨跑的规定,每天早上六点半,全体学生要绕着操场跑三圈,

跑完还要站军姿十分钟,谁要是迟到或者跑不动,就要罚抄《师范生守则》一遍。

王琳从小就不爱运动,初中时体育总是不及格,跑半圈就开始喘气,到第二圈时,

她实在跟不上队伍,落在后面,扶着膝盖大口喘气,感觉喉咙里像有火在烧,

连口水都咽不下去,眼前的操场都有点模糊。“跑不动了?”冬至放慢脚步,

从口袋里掏出一颗薄荷糖,糖纸是绿色的,带着淡淡的薄荷香,“含着,能舒服点。

咱们以后要带小学生跑操,一二年级的孩子都能跑两圈,咱们要是跑不动,怎么带他们?

到时候被孩子笑话‘老师跑不过我’,多丢人。”王琳接过薄荷糖,含在嘴里,

清凉的味道顺着喉咙下去,像浇了一勺冰水,果然不那么喘了。她跟着冬至慢慢跑,

晨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操场的草坪上,草叶上还挂着露珠,亮晶晶的,

沾在她的裤脚上,有点凉。“你怎么跑得这么轻松啊?”王琳问,说话时还带着点喘,

薄荷糖在嘴里化了一半,甜丝丝的。“我家在青山乡,以前上学要走两里地,还是山路,

放学还要帮家里喂猪、割草,周末还要去山上捡柴,体力比你好点。”冬至笑了笑,

脚步又放慢了点,“你要是觉得累,咱们明天早点起,六点就在操场门口等,先慢走半圈,

再慢慢跑,循序渐进,像学钢琴一样,一步一步来。”从那天起,每天早上六点,

王琳都会准时在操场门口等冬至。他总是背着琴包,手里拿着两个馒头——有时候是白面的,

有时候是杂粮的,是从学校食堂买的,还热着,用塑料袋包着,怕凉了。“先吃点东西,

不然跑的时候容易低血糖,头晕。”他把馒头递给王琳,自己留一个,两人边吃边慢走,

绕着操场走半圈,等其他同学来了再一起跑。有一次,王琳跑的时候没注意脚下,

被操场边的石子崴了脚,疼得她“哎呀”叫了一声,坐在地上,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不是疼得厉害,是觉得委屈——她怎么这么没用,连跑步都能崴脚。冬至赶紧蹲下来,

帮她脱了鞋,看了看脚踝:“没肿太厉害,就是有点红,应该是软组织挫伤,

我扶你去医务室。”他扶着王琳的胳膊,慢慢往医务室走,王琳的重量大部分压在他身上,

她能闻到他白衬衫上淡淡的肥皂味,混合着晨跑后的汗味,一点都不难闻,

反而让她觉得很安心。“对不起啊,耽误你晨跑了,还要扣学分。”王琳说,声音有点哽咽。

“没事,”冬至说,“学分不重要,你脚没事就好。明天我帮你请假,给你带早饭,

食堂三号窗口的小米粥好喝,我帮你买一碗,再带个茶叶蛋。”第二天早上,

冬至真的给王琳带了早饭——一碗小米粥,两个肉包,还有一个茶叶蛋。粥还热着,

肉包的油渗到了塑料袋上,香香的。王琳坐在宿舍床上,咬着肉包,

觉得比家里的馒头好吃多了,肉汁流在嘴角,赵晓雅递过来一张纸巾,挤了挤眼睛:“琳子,

冬至对你也太好了吧,又是带早饭又是送医务室的,是不是喜欢你啊?

”王琳的脸一下子红了,把粥碗往身后藏:“别乱说,他就是人好,对谁都这样。

”可赵晓雅的话,却像一颗小石子,落在她心里,漾开了一圈圈的涟漪。那天中午,

她去食堂打饭,特意看了看三号窗口,果然有小米粥,冒着热气,她买了一碗,喝的时候,

总觉得和冬至带的那碗味道不一样——没有那种让人安心的感觉。

5 晚自习的数学题与语文笔记普师班的课比初中忙多了,上午是语文、数学、教育学,

下午是钢琴、美术、声乐,晚上还有晚自习,从七点到九点,不能缺席,要是缺席,

就要找老师补笔记。王琳最头疼的是数学,尤其是“鸡兔同笼”和“行程问题”,

看着题目就头晕,草稿纸上画满了圈,还是算不出来。有天晚自习,

她对着一道“鸡兔同笼”题皱眉头,题目是“鸡兔共35只,脚共94只,求鸡兔各几只”,

她算了半天,一会儿算成鸡20只兔15只,一会儿又算反,气得把笔扔在桌子上,

趴在桌子上发呆,连晚自习的铃声都没听见。“不会做?”冬至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很轻,

怕打扰到其他同学。他推过来一张草稿纸,上面写着解题步骤,最后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你看,鸡兔同笼可以用假设法,假设全是鸡,那么脚有35×2=70只,

比实际少94-70=24只,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所以兔子有24÷2=12只,

鸡就是35-12=23只。你再验算一下,12×4+23×2=48+46=94,

对的。”王琳坐起来,看着草稿纸,字写得工工整整,连计算过程都标得清清楚楚,

像课本上的例题:“可我还是记不住步骤,下次遇到肯定又不会,我是不是太笨了?

”冬至拿出自己的数学笔记本,翻到一页,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几句口诀:“鸡兔同笼并不难,设鸡算出兔,

设兔算出鸡;总脚数减总头数乘鸡脚,除以兔脚减鸡脚,就是兔的数。

”他用红笔把口诀标了出来,很显眼,“这是我自己编的口诀,你试试背下来,

下次遇到题就套进去,像填歌词一样。你语文好,背口诀肯定快。”王琳跟着念了几遍,

还真记住了。她按照口诀算题,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高兴地拍了下手,又赶紧捂住嘴,

怕吵到别人:“真的算出来了!冬至,你太厉害了!”冬至看着她开心的样子,

嘴角也扬了起来,眼睛亮晶晶的,像有星星:“其实你很聪明,就是没找到方法。

以后有不会的题,随时问我,我数学还行,语文却不好,尤其是文言文,总看不懂,

《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还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绕得慌。

”“那我帮你整理语文笔记啊!”王琳立刻说,眼睛也亮了,

“我把文言文的翻译和重点词都抄下来,给你看,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你肯定能看懂。

”从那天起,晚自习成了他们的“互助时间”。王琳帮冬至整理语文笔记,

把《论语》《孟子》的重点句子翻译成白话文,标上词性——“‘仁’是名词,

指仁爱”“‘礼’是名词,指礼仪”;冬至帮王琳解数学题,

把复杂的应用题拆成一步一步的小问题,比如行程问题,他会画线段图,

标上“路程”“速度”“时间”,让她一目了然。有一次,冬至的语文作业写“我的理想”,

他写了“想回青山乡小学,教孩子弹钢琴、算算术,让他们不用走两里地去上课,

不用只吃咸菜馒头”,王琳帮他修改,把句子改得更通顺,

还加了一句“我想让山里的孩子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弹钢琴,

比如画画,比如读很多很多的书”。冬至看了修改后的作业,笑着说:“你改得真好,

比我写的有感情多了,我写的像记账一样。”王琳的脸有点红,低头继续整理笔记,

心里却甜甜的,像吃了蜜。晚自习结束后,两人一起回宿舍。学校的路灯是暖黄色的,

照在小路上,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王琳会聊声乐课的糗事:“今天声乐课老师让我唱《茉莉花》,

我把‘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唱成‘满园花开臭也臭不过它’,老师都笑了,

说我‘肺活量挺大,就是跑调跑得没边’。”冬至会帮她出主意:“你可以对着镜子练,

看自己的口型,或者把歌词抄在小纸条上,揣在口袋里,有空就念,像背口诀一样。

”走到女生宿舍楼下,王琳停下脚步:“今天谢谢你啊,数学题和笔记。”“不用谢,

”冬至挠了挠头,耳朵有点红,像被路灯照的,“明天晨跑,我还在操场门口等你,

给你带小米粥,再带个茶叶蛋。”“好。”王琳点了点头,转身跑进宿舍楼。

她站在二楼的走廊上,往下看,冬至还站在楼下,看到她探头,挥了挥手,才转身走了。

王琳捂着胸口,感觉心跳得很快,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

连走廊里的声控灯都被她的心跳声弄亮了。6 中秋班会的“小星星”中秋节那天,

学校放了半天假,刘老师让班里组织一次中秋班会,每个小组要出一个节目,

还要自己准备零食,一起赏月。王琳和冬至、赵晓雅、张昊分在一组,赵晓雅是组长,

她拍着桌子说:“咱们出个节目吧,琳子朗诵,冬至弹钢琴,我和张昊画月亮、剪灯笼,

咱们合作一个《中秋月》的节目,肯定能拿第一!”王琳有点慌:“我……我朗诵不好,

万一忘词了怎么办?到时候给咱们组丢脸。”“有冬至帮你伴奏呢,”赵晓雅说,

拍了拍她的肩膀,“他弹钢琴那么好,你跟着节奏来,肯定没问题。再说了,就算忘词了,

冬至多弹一会儿,你就能想起来了,对吧,冬至?”冬至点头,

看着王琳:“我弹《小星星》的旋律,你朗诵关于月亮的诗,咱们先练几遍,肯定能行。

要是忘词了,我就给你递眼神,你别慌。”班会前的下午,他们四个人在203琴房排练。

王琳选了一首短诗《月亮》,是她在语文课本上看到的:“月亮像银盘,

挂在天上;月亮像小船,飘在云上;月亮像妈妈的手,温柔地照着我,照着我回家的路。

”冬至弹钢琴伴奏,他把《小星星》的节奏放慢,变得很温柔,像月光落在琴键上,轻轻的,

软软的。刚开始练的时候,王琳总是跟不上节奏,要么快了,要么慢了,

朗诵到“月亮像妈妈的手”时,还把“温柔”说成了“温暖”。冬至就停下来,

帮她打拍子:“1、2、3、4,你跟着我的拍子念,别着急,像说话一样自然。

”他还帮她把诗抄在一张小纸条上,贴在钢琴上,让她看着念。练了五遍后,

他们终于配合得很好,王琳的声音软软的,带着点想念妈妈的感情,冬至的钢琴声轻轻的,

像在讲故事。赵晓雅和张昊在旁边剪灯笼,灯笼是用红色的彩纸剪的,上面画着月亮和兔子,

张昊剪坏了三个,赵晓雅笑他“手比脚还笨”,张昊不服气,说“你画的兔子像老鼠”,

两个人吵吵闹闹的,琴房里充满了笑声。班会的时候,教室里挂了很多彩色的纸灯笼,

都是赵晓雅和张昊剪的,还有几个是其他同学帮忙做的,

上面写着“中秋快乐”“普师三班加油”。桌子上摆着零食,有月饼、瓜子、糖果,

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王琳带了妈妈做的豆沙月饼,冬至带了奶奶做的花生糖,

赵晓雅带了爸爸买的巧克力,张昊带了一大袋瓜子。轮到他们小组上台时,

王琳站在讲台中间,冬至坐在旁边的钢琴前。灯光暗下来,只有钢琴上方的小灯亮着,

暖黄色的光落在冬至的手上,他的手指轻轻放在琴键上,像在抚摸什么宝贝。钢琴声响起,

是《小星星》的旋律,轻轻的,像月光洒在地上。王琳深吸一口气,

跟着节奏朗诵:“月亮像银盘,挂在天上……”她的声音有点抖,但很认真,

带着点哽咽——她想妈妈了,想妈妈做的豆沙月饼,想妈妈晚上给她盖被子的手。

台下的同学都安静地听着,连平时爱闹的张昊都不说话了。

朗诵到最后一句“月亮像妈妈的手,温柔地照着我,照着我回家的路”时,

冬至的钢琴声也刚好落下,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响起了掌声,很响亮,

刘老师也在鼓掌,还点了点头。王琳走下台,脸有点红,冬至跟在她后面,

笑着说:“你朗诵得很好,比排练时还好,我都有点想我妈了。”“都是你伴奏得好。

”王琳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豆沙月饼,递给她,“我妈做的,你尝尝,甜不甜。

”冬至接过月饼,咬了一口,甜甜的,豆沙馅很足:“好吃,比我奶奶买的好吃。

”那天晚上,班会结束后,他们四个人一起在操场看月亮。月亮很大很圆,挂在天上,

像一个银盘子,洒在操场上,亮晶晶的。张昊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啤酒他偷偷带的,

说“中秋要喝酒”,给每个人倒了一点,王琳和赵晓雅只喝了一口,就觉得辣得慌。

冬至喝了两口,说“有点苦”。他们坐在操场的看台上,聊家里的事,聊以后的理想。

张昊说“以后要回县城教数学,娶个老师当老婆”,赵晓雅说“以后要开个画室,

教小朋友画画”,王琳说“以后要当小学老师,教孩子读课文,像妈妈一样温柔”,

冬至说“以后要回青山乡小学,教孩子弹钢琴,让他们也能听到钢琴声”。

王琳看了一眼冬至,他正抬头看月亮,月光照在他的脸上,很干净,很温柔。

她心里忽然觉得,要是以后能和他一起当老师,一起教孩子,该多好啊。

7 春末的教具与见习第二年1. 手工课上的“椭圆o”第二年春天,

普师班开始学“小学教育学”,还加了“手工教具制作”课——这是给小学生上课用的,

要求鲜艳、结实,还要有童趣,周老师说“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具做得好看,

他们才愿意学”。周老师头发卷卷的,像洋娃娃,第一次上课就拿着一堆教具走进来,

有彩色的拼音卡片、木头做的计数器、纸做的小动物,摆在讲台上,像个小玩具店。

“你们以后教小学生,教具是最好的帮手。比如教拼音,有拼音卡片,

孩子就容易记住‘o’是圆的,不是方的;教数学,有计数器,

孩子就懂‘1+1=2’是怎么回事,不是死记硬背。”周老师拿起一张拼音卡片,

上面画着苹果,“今天咱们先做拼音卡片,26个字母,每个字母做一张圆形卡片,

直径10厘米,正面写字母,反面画对应的图案,比如‘a’画苹果,‘b’画菠萝,

下节课交,做得好的可以当班级教具用。”王琳拿出剪刀和彩色卡纸,是从学校小卖部买的,

五毛钱一张,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她选了红色,觉得鲜艳,小学生肯定喜欢。

她先在卡纸上画圆,用圆规画了半天,还是画得不圆,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凹进去。

剪的时候手又抖,剪出来的“o”歪歪扭扭,像个被踩扁的鸡蛋,边缘还有毛边。

她看着旁边冬至剪的“o”,圆圆的,边缘很整齐,像用圆规刻出来的,再看自己的,

有点泄气,把剪刀扔在桌子上,叹了口气。“我帮你剪吧。

”冬至把自己剪好的“a”“b”推过来,放在她的桌子上,拿起王琳的剪刀,

“你手劲太轻,剪的时候手腕稍微用力,沿着画好的圆走,别着急,慢慢剪,像弹钢琴一样,

稳一点。”他握着王琳的手,一起捏着剪刀,指尖碰到她的手背,有点烫,

王琳能清楚地感觉到他手的温度,还有他剪东西时的力度,每剪一下都很稳,不像她,

总是忽轻忽重。“你看,这样就圆了。”冬至松开手,把剪好的圆放在她面前,

果然比她之前剪的圆多了,边缘也整齐了。“谢谢你啊,冬至。”王琳赶紧把手缩回来,

低头假装整理卡纸,耳朵却热了,像被太阳晒过一样。“我们一起贴图案吧,你画画比我好,

你画图案,我写字母。”冬至说。他拿出马克笔,是黑色的,在剪好的圆卡纸上写字母,

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很认真,每个字母的大小都一样,像打印的。王琳则拿出彩笔,

在反面画图案——“a”画了个红红的苹果,苹果上还画了两片叶子,

叶子上涂了绿色;“b”画了个黄菠萝,菠萝上画了格子,

格子里涂了深黄色;“c”画了个绿月亮,月亮上画了个笑脸,眼睛是黑色的,

嘴巴是红色的。两人一起做了一下午,终于把26个拼音卡片做完了。

王琳把卡片按顺序排好,放在桌子上,

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在一起冬至用了黄色和蓝色,像一串彩色的珠子,很好看。

周老师走过来检查,拿起他们做的卡片,翻来覆去地看,笑着说:“王琳画的图案很可爱,

小学生肯定喜欢,你看这个苹果,多逼真;冬至写的字母很工整,看得清楚,

老年人都能看清。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这组卡片可以当范例,下次给其他班的同学看看,

让他们学学。”王琳和冬至对视了一眼,都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赵晓雅凑过来说:“哟,

你们俩真是最佳搭档,做个卡片都这么默契,以后要是一起教一个班,

肯定能把孩子教得特别好。”王琳没说话,只是把卡片放进书包里,小心翼翼的,

生怕弄坏了——这是她和冬至一起做的第一个教具,她想好好保存,以后要是当了老师,

就用这组卡片教孩子认拼音。8 宿舍里的“瓶盖计数器”手工课的作业除了拼音卡片,

还有数学计数器——要用废旧材料做,比如瓶盖、硬纸板、塑料瓶,周老师说“要环保,

还要让孩子觉得好玩,不能做得像个硬邦邦的盒子”。王琳和赵晓雅在宿舍里翻了半天,

只找到几个饮料瓶盖,是喝汽水剩下的,有红色的、绿色的,不够用,还差很多。

“我去问问冬至有没有。”王琳说,她想起冬至平时爱喝汽水,肯定攒了不少瓶盖。

她跑到男生宿舍楼下,男生宿舍的门没关,有几个男生在门口打牌,看到她,

都笑着起哄:“王琳,来找冬至啊?”王琳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说:“我找他有事,

他在吗?”“在,等一下,我帮你喊他。”一个男生喊道,“冬至,王琳找你!”“来了!

”里面传来冬至的声音,很快他就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纸盒子,“你找我有事?

是不是拼音卡片还有哪里不会做?”“不是,”王琳说,有点不好意思,

“你有多余的瓶盖吗?手工课要做计数器,我和晓雅的不够,还差很多。”“有,

我攒了很多,你等我一下。”冬至跑回宿舍,很快抱了一个更大的纸盒子下来,

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瓶盖,有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还有几个金色的罐头瓶盖,

上面还沾着点肉汁的痕迹,“这些是我喝饮料、吃罐头攒的,攒了一个多月,

本来想卖废品的,你拿去用,不够再跟我说,我再帮你找。”“太谢谢你了!

”王琳抱着纸盒子,感觉沉甸甸的,里面的瓶盖互相碰撞,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

像小铃铛在响。回到宿舍,赵晓雅看着一盒子瓶盖,笑着说:“琳子,冬至对你也太贴心了,

连瓶盖都帮你攒着,他是不是早就知道你要做计数器啊?不然怎么会攒这么多。

”王琳没说话,只是低头整理瓶盖,把红色的放在一起,绿色的放在一起,蓝色的放在一起,

心里却暖暖的——她从来没跟冬至说过要做计数器,他居然攒了这么多瓶盖等着她要,

他怎么这么好啊。那天晚上,她和赵晓雅一起做计数器。她们找了一块硬纸板,

是从鞋盒上拆下来的,白色的,很结实。王琳用马克笔在上面画了10个格子,

每个格子里写一个数字,从1到10,数字是彩色的,1是红色,2是黄色,3是蓝色,

这样更显眼。然后用钉子把瓶盖钉在格子里,每个格子钉一个瓶盖,

红色的瓶盖钉在1-5的格子里,蓝色的钉在6-10的格子里。做的时候,

王琳不小心被钉子扎了手,流出一点血,她“哎呀”叫了一声,赶紧找纸巾擦。刚擦完,

宿舍门就被敲响了,是冬至,手里拿着一个创可贴,还有一瓶碘伏,

是从医务室借的:“我听赵晓雅说你被钉子扎了手,给你送点东西,你赶紧消毒,别感染了,

要是感染了,明天就不能练钢琴了。”“你怎么知道的?”王琳问,接过创可贴,

手指碰到他的手指,有点凉。“我刚在楼下碰到赵晓雅,她去买零食,跟我说的。”冬至说,

“计数器要是做不完,明天我帮你一起做,我钉钉子比你们女生有力气,不会扎到手。

”第二天下午,冬至果然来女生宿舍帮王琳做计数器。他负责钉钉子,

王琳负责给瓶盖涂颜色——她把蓝色的瓶盖涂成了天空蓝,红色的涂成了草莓红,

还在每个瓶盖上画了小圆圈,像小眼睛。赵晓雅在旁边帮忙递东西,给冬至递钉子,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