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博雅推书 > 其它小说 > 老旧剪刀

老旧剪刀

全艺美匠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老旧剪刀是作者全艺美匠的小主角为沈砚植物本书精彩片段:写字楼后的巷口刚飘起初冬的冷沈砚的移动美发车就停在了老槐树车身上“绿色美发·温和护养”的标语还沾着晨刚支起工作就见一个穿oversize卫衣的姑娘抱着背包快步走眼眶红红发梢还挂着几缕干枯的黄“能帮我把头发染回来吗?”姑娘叫苏声音带着哭她摊开手机里的照原本是柔顺的深棕色长现在却枯槁毛发梢泛着不均匀的橘“上周为了面试染了流行结果头皮过敏起疹面...

主角:沈砚,植物染   更新:2025-10-26 14:31:4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写字楼后的巷口刚飘起初冬的冷风,沈砚的移动美发车就停在了老槐树旁。

车身上“绿色美发·温和护养”的标语还沾着晨露,刚支起工作台,

就见一个穿oversize卫衣的姑娘抱着背包快步走来,眼眶红红的,

发梢还挂着几缕干枯的黄色。“能帮我把头发染回来吗?”姑娘叫苏晓,声音带着哭腔。

她摊开手机里的照片,原本是柔顺的深棕色长发,现在却枯槁毛躁,发梢泛着不均匀的橘黄。

“上周为了面试染了流行色,结果头皮过敏起疹子,面试没通过,头发也变成这样了。

”她抬手挠了挠发际线,露出泛红的皮肤,“现在都说‘干净得体才是职场底气’,

我这样别说面试,出门都没自信。”沈砚的指尖刚触到工具箱的金属搭扣,

就先侧头看了眼苏晓泛红的发际线——那片皮肤透着不正常的粉红,

靠近鬓角的地方还隐约有细碎的皮屑,显然是化学染剂刺激后的典型症状。他没先开口追问,

而是转身弯腰从美发车副驾下方的保温箱里拿出个印着青花瓷纹样的保温杯,

拧开时蒸汽带着淡淡的姜香飘出来,温度刚好是适口的六十度。“先喝口热的暖暖,

姜是我早上现切的,加了两颗红枣,不辣口。”他把杯子递过去时,特意用掌心托了托杯底,

“敏感头皮受刺激后,身体容易发虚,喝点热姜茶能缓过来。”苏晓双手接过保温杯,

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的委屈忽然涌得更凶。她低头抿了一口,

姜的辛辣被红枣的甜润中和得恰到好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

原本发紧的肩膀不自觉地放松了些。就在这时,沈砚已经打开了工具箱最上层的抽屉,

里面整齐码放着三套不同规格的植物染套装,外层是磨砂质感的纸盒,

印着手绘的南烛叶、五贝子图案,右下角烫着极小的“快发联盟·古法改良”字样。

他没有直接拿最显眼的大套装,而是挑了套中号的,盒身侧面贴着张黄色便签,

上面是手写的字迹:“敏感肌专用,添加洋甘菊提取液,发酵周期45天”。

“这是我们联盟上个月刚迭代的3.0版本植物染,”沈砚将套装放在工作台上,

指尖划过盒身的植物图案,“之前2.0版本虽然也做到了零化学氧化剂,

但有几个敏感肌客户反馈染后两小时会有点痒,我们就联合中医药大学的陈教授调了配方。

你看这个成分表,”他翻开盒盖,里面除了染膏、固色剂,

还有一小袋独立包装的头皮舒缓精华,“98%植物精华里,南烛叶占比62%,

是从西山生态种植基地收的,那边海拔八百米,光照时间比平地多两小时,

色素活性更高;剩下的36%里,有15%是五贝子鞣质,10%当归提取液,

8%侧柏叶精华,还有3%的洋甘菊提取液,就是专门针对染前敏感肌舒缓的。”他说着,

从工具盒里拿出支一次性挑棒,挤出米粒大小的染膏在挑棒上:“你看这质地,

像奶油霜一样细腻,没有颗粒感,因为我们用了超微粉碎技术,把植物原料磨到了200目,

比普通面粉还细,这样上色更均匀,也不会堵塞毛囊。”他把挑棒递到苏晓鼻尖下方,

“闻闻看,没有化学染剂那种刺鼻的氨味吧?这是自然发酵后的草木香,

里面还混着点桂花蜜的甜香——发酵的时候加了少量桂花蜜,既能调节pH值,

又能中和植物本身的涩味。”苏晓屏住呼吸凑近,果然闻到一股清冽的草木香,

像雨后的山林里混着桂花的甜意,她下意识地想起小时候爷爷理发店后院的染缸,

每次开盖时就是这种让人安心的味道。她的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保温杯,

指腹摩挲着杯身上的青花纹路,

忽然想起面试那天的场景——为了贴合美妆公司“时尚活力”的招聘要求,

她特意选了当下最火的“树莓红”,理发店的托尼老师拍着胸脯保证是“进口植物染”,

结果染到一半头皮就开始发烫,回家后痒得整夜没睡,第二天顶着红肿的头皮去面试,

面试官看她的眼神都带着迟疑。“我之前在理发店也说要植物染,”苏晓的声音带着哭腔,

却又忍不住好奇地盯着挑棒上的染膏,“可那个染膏挤出来是稀的,闻着有点酸味,

染的时候头皮像着火一样。”沈砚闻言皱了皱眉,

从工具箱里拿出个放大镜递给她:“你看我们这个染膏,对着光看是半透明的乳霜状,

里面没有杂质,因为发酵后经过了三次离心过滤。

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植物染’其实是半植物半化学,加了低度氧化剂来加快上色速度,

所以会有酸味,还会刺激头皮。我们这个是纯物理附着,

靠植物色素分子和发丝的角质层结合,虽然上色慢一点,要四十分钟,但对头皮完全没刺激,

染完还能养护发丝——你看成分表里的当归提取液,能给发丝补充角鲨烷,

染完头发会比之前更顺。”他说着,从工作台下方的收纳盒里拿出片真人发丝样本卡,

标注着“受损发质染前”“染后一周”“染后一个月”三个样本:“这是我们做的测试样本,

左边是染前的受损发丝,毛鳞片张开,摸起来粗糙;中间是染后一周的,毛鳞片闭合了,

因为植物色素在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右边是染后一个月的,比染前还柔顺,

因为当归和侧柏叶的精华渗透进去了。”他把样本卡递给苏晓,

“你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头发,现在是不是像左边这个样本一样,毛鳞片张开了?

”苏晓接过样本卡,指尖轻轻划过三个样本,果然感觉到明显的区别。

她低头摸了摸自己的发梢,粗糙得像砂纸,而中间和右边的样本却顺滑得像丝绸。

她忽然想起爷爷常说的“染头先养头”,小时候看爷爷熬染膏,总要在里面加各种草药,

染完后还会给老街坊抹上自制的护发油,那时候的人染完头发,不仅颜色好看,

发质还会变好。“您这染膏,有点像我爷爷当年熬的那种,”苏晓的声音软了下来,

她抬手撩起一缕头发,露出发根处新长出来的深棕色原生发,“我爷爷熬染膏的时候,

也会加当归和侧柏叶,说这样染出来的头发有光泽,还不容易掉发。他那个染缸是陶的,

放在后院晒着,要发酵一个多月,每次开盖我都要跑去闻,就是这种草木香。

”沈砚的眼睛亮了亮,他放下挑棒,从工具箱的夹层里掏出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

封面上用钢笔写着“沈氏美发笔记·第二代”,翻到中间一页,里面贴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一个穿着蓝色工装,一个戴着鸭舌帽,正围着一口陶缸笑,

陶缸上贴着“林记染缸”的红纸条。“你爷爷是不是叫林建国?

”沈砚指着照片里戴鸭舌帽的男人,“这是我父亲沈正明,旁边这个就是你爷爷。

1998年拍的,那时候他们在巷口合伙摆美发摊,你爷爷负责植物染,我父亲负责剪发,

人称‘巷口双杰’。”苏晓的眼睛瞬间瞪圆了,她抢过笔记本,

指尖颤抖地摸着照片里的鸭舌帽男人——那眉眼和爷爷现在一模一样,只是年轻了许多,

嘴角还带着青涩的笑容。照片的背面用铅笔写着:“林伯赠染缸秘方,共拓植物染之路,

1998.10.1”。“这是我爷爷!”苏晓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音,

“我家里有本爷爷的理发日记,里面写着‘1998年秋,与沈正明合作,其剪发技艺精湛,

吾授其植物染之法,约定共守温和美发之道’。我小时候总听爷爷说,当年有个沈师傅,

剪发又快又好,还愿意跟他学植物染,两个人一起帮老街坊们做头发,

过年的时候还一起给孤寡老人免费理发。”沈砚笑着点头,翻到笔记本的另一页,

上面画着详细的染缸结构图,旁边标注着“林伯亲授:陶缸需选紫砂胎,口径二尺,高三尺,

底部留小孔以泄多余水分”。“我父亲把你爷爷的秘方都记下来了,

”沈砚的指尖划过那些工整的字迹,“我父亲常说,你爷爷是他的良师益友,当年他刚下岗,

摆美发摊没人光顾,是你爷爷把老街坊介绍给他,还教他植物染手艺,

让他的摊子慢慢火起来。2000年的时候,我父亲想做移动美发队,

你爷爷把自己攒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帮他改装了第一辆美发车,就是我现在这辆车的前身。

”苏晓忽然“呀”了一声,从背包里掏出个绣着“林记”二字的布包,打开布包,

里面是一把磨得发亮的旧剪刀,手柄处刻着个小小的“林”字,

刀刃边缘还能看到细细的磨痕。“这把剪刀是爷爷的宝贝,”苏晓双手捧着剪刀,

眼神里满是敬畏,“爷爷说,这是他十八岁学理发时,他师傅送他的,跟着他快五十年了。

当年他和你父亲合作的时候,就用这把剪刀给客人修发梢,说这把剪刀有灵性,

能感知发丝的纹理。”她把剪刀递到沈砚面前,“你看剪刀柄上的‘林’字,

是爷爷的师傅刻的,下面还有个小小的‘沈’字,是后来爷爷刻的,

说要纪念和你父亲的合作。”沈砚接过剪刀,指腹摩挲着刀柄上的两个刻字,

“林”字苍劲有力,“沈”字稍小一些,却刻得格外认真。

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我当年欠林伯一份情,他的植物染手艺不能断,

你要是碰到林伯或者他的后人,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完成我们当年的约定。

”那时候他还小,不知道父亲说的“约定”是什么,现在看到这把剪刀,

看到笔记本上的秘方,终于明白了。“我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你爷爷,

”沈砚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当年你爷爷因为老伴生病,要回老家照顾,两个人才分开的。

分开前,你爷爷把那口陶缸送给了我父亲,说‘植物染的根在陶缸里,更在心里,

你要带着它走得更远’。我父亲后来组建了快发联盟,一直把‘温和护养’作为宗旨,

就是为了完成和你爷爷的约定。”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个小小的陶制摆件,

正是那口陶缸的缩小版,“这个是我按照当年的陶缸做的模型,放在工具箱里,

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丢了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忘了和林伯的约定。

”苏晓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抹了把眼泪,

却笑着说:“爷爷每年中秋都要摆上两副碗筷,说要给‘老沈师傅’留个位置。他总说,

不知道老沈的儿子有没有把移动美发队办起来,有没有把植物染手艺传下去。

这次我染坏了头发,他还说‘要是老沈的儿子在就好了,他肯定知道怎么救你的头发’,

没想到我真的碰到你了!”她把剪刀往沈砚手里塞,“爷爷早就说过,

这把剪刀要传给能守住温和美发之道的人,你父亲是他的知己,

你又把植物染手艺改良得这么好,这把剪刀应该给你!”沈砚没有立刻接,

而是从工作台的抽屉里拿出个丝绒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把银色的剪刀,

手柄上刻着“沈氏”二字。“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剪刀,”他把银色剪刀和旧剪刀放在一起,

“当年你爷爷给我父亲送了陶缸秘方,我父亲回赠了这把银剪刀,说‘银能抑菌,

剪发更卫生’。现在,我把这把银剪刀送给你,你把你爷爷的旧剪刀留给我,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父辈的传承,也延续了他们的约定。”苏晓看着两把交叠的剪刀,

忽然明白了什么。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银剪刀,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

却感觉有股暖流从指尖流进心里。她想起爷爷日记里的最后一页:“吾之年岁已高,

植物染之艺恐难传承,唯盼沈氏后人能继吾之志,晓儿若有机缘,当助其成。

”原来爷爷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早就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了她和沈砚身上。

“我爷爷还留着当年那口陶缸,”苏晓忽然说,“就在老家的后院里,爷爷说那是‘根’,

不能丢。他每年都会用那口陶缸泡制一次南烛叶染剂,送给老街坊们,

说要让大家记得植物染的好。”她看着工作台上的植物染套装,“你这个套装虽然方便,

但少了点陶缸发酵的灵气,要是能结合爷爷的陶缸发酵技术,肯定能更好。

”沈砚的眼睛瞬间亮了,他之前一直在研究如何提升植物染的色素稳定性,试过各种发酵罐,

都不如古法陶缸发酵的效果好。父亲的笔记里写着“陶缸透气不透水,

能让植物色素自然发酵,形成独特的光泽”,但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陶缸,

也不知道具体的发酵技巧。“你爷爷愿意教我陶缸发酵的技巧吗?”沈砚的声音带着期待,

“我们联盟正在研发一款‘古法新酿’系列植物染,要是能用上陶缸发酵技术,

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植物染的好处。”苏晓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拿出手机,翻开相册,

里面全是爷爷泡制染剂的照片:有陶缸的特写,有爷爷翻晒南烛叶的场景,

还有染剂发酵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爷爷早就把发酵步骤拍成照片了,

说要是有一天能碰到沈家人,就教给他们。”她翻到一张爷爷站在陶缸前的照片,

老人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却依旧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个木勺正在搅拌染剂,“爷爷说,

陶缸发酵的关键在‘三晒三搅’:晒要晒晨露后的太阳,

不能晒正午的烈日;搅要顺时针搅三十六圈,逆时针搅二十四圈,这样才能让色素均匀发酵。

”沈砚赶紧拿出笔记本,把苏晓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字迹工整得像在抄写秘方。

“我们可以合作,”沈砚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你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

懂成分优化;我懂美发技术和市场推广;你爷爷懂古法发酵。我们三个人联手,

把古法植物染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研发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产品,

再通过移动美发车和直播推广,让更多人受益,完成你爷爷和我父亲当年的约定!

”苏晓的心跳突然加速,她之前面试美妆公司,就是想做温和护肤品的研发,

可面试时因为头发的问题,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沈砚的提议,

正好契合了她的专业和初心——既能传承爷爷的手艺,又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还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看着工作台上的两把剪刀,看着笔记本上父辈的字迹,

忽然坚定地说:“好!我们合作!我明天就带我爷爷来见你,把陶缸发酵的技巧全教给你!

”沈砚激动地握住苏晓的手,两人的指尖同时触到了那两把交叠的剪刀,

冰凉的金属却传递着温暖的力量。就在这时,美发车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

苏晓抬头一看,立刻笑着喊:“爷爷!您怎么来了?”沈砚顺着苏晓的目光看去,

只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慢慢走来,帽檐下露出的鬓角染着自然的棕褐色,

正是植物染特有的温润色泽。老人看到沈砚手里的旧剪刀,眼睛瞬间亮了,快步走上前,

颤抖着双手抚摸着剪刀:“这把剪刀,终于到沈家人手里了!老沈,我们的约定,

终于要实现了!”沈砚看着老人熟悉的眉眼,忽然想起父亲照片里的样子,

他赶紧扶着老人:“林伯,我是沈正明的儿子沈砚。我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您,

说一定要完成你们当年的约定,把植物染手艺传下去。”他把笔记本递到老人面前,“您看,

我父亲把您的秘方都记下来了,我也一直在研发植物染,就是为了今天。”林伯翻开笔记本,

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他指着其中一页的染缸结构图:“这是我当年亲手画的,老沈学得快,

还加了自己的改良想法。”他抬头看着沈砚,眼里满是欣慰,“好孩子,

你比你父亲更有出息,不仅守住了手艺,还把它发扬光大了。走,带我去看看你的美发车,

看看我们当年的约定,怎么在你手里开花结果!”沈砚扶着林伯走进美发车,苏晓跟在后面,

看着爷爷和沈砚兴奋地讨论着植物染的研发,看着工作台上交叠的两把剪刀,

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知道,从这一刻起,父辈的约定有了传承,爷爷的手艺有了归宿,

而她自己,也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车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

仿佛在为这场跨越两代的相遇和传承鼓掌。林伯的手指在美发车的操作台上轻轻摩挲,

这里的每一个工具摆放位置,都隐约透着老沈当年的习惯——剪刀放在右侧第二格,

梳子按齿距排列,连染膏的分装瓶都贴着手写的标签。他转头看向沈砚,眼里带着审视,

却又藏着期待:“小沈,你说你改良了植物染,我要亲眼看看效果。晓晓的头发受损严重,

正好当我的试验品。”沈砚立刻点头,

从工具箱里拿出之前准备好的敏感肌专用染膏:“林伯,您看这染膏,

是用南烛叶和五贝子为主料,加了当归、侧柏叶提取液,还特别加了洋甘菊舒缓成分。

发酵用的是恒温发酵罐,模拟了陶缸的透气环境,发酵周期45天,比古法缩短了一半,

但色素活性更高。”他打开染膏盖,一股浓郁的草木香飘出来,“您闻闻,

和您当年陶缸发酵的味道是不是一样?”林伯凑近闻了闻,闭上眼睛细细回味,

半晌才睁开眼,满意地点头:“味道很正,是自然发酵的草木香,没有化学添加剂的杂味。

但我要考考你,南烛叶采摘要选什么时间段的?怎么晾晒才能保留最多的色素?

”“清明后三天采摘,”沈砚脱口而出,“要选向阳坡的南烛叶,叶片肥厚,色素含量高。

采摘后不能用烘干机,要放在竹匾里自然晾晒,每天翻晒三次,

早上九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各一次,晒二十天至完全干透,

这样能保留90%以上的色素活性。”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片晒干的南烛叶,“您看,

这是我今年清明后采的,按照您日记里写的方法晾晒的,叶片完整,纹路清晰,

色素沉淀很好。”林伯接过南烛叶,指尖轻轻捏了捏,叶片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满意地笑了:“不错,老沈把我的秘诀都教给你了。不过还有一点,

你知道为什么要在霜降后采摘五贝子吗?”“因为霜降后气温下降,

五贝子的果实会停止生长,把营养都集中在果肉里,鞣质含量达到最高,”苏晓在一旁抢答,

“爷爷说,鞣质是植物染的‘固色剂’,含量越高,固色效果越好,还能滋养头皮。

”她从背包里拿出个小盒子,“这是爷爷今年霜降后采的五贝子,

挑的都是颗粒饱满、表面有白霜的,爷爷说这样的五贝子才是最好的。

”林伯笑着拍了拍苏晓的肩膀:“还是我孙女记得清楚。小沈,你可别小看这五贝子,

它不仅能固色,还能抑制头皮真菌,对头皮屑多的人特别好。当年有个老街坊,

头屑多得像下雪,用了我加了五贝子的染膏,不仅头发染黑了,头屑也少了大半。

”他看着沈砚的染膏,“你这个染膏里五贝子的比例是多少?我看颜色比普通植物染更深,

固色效果应该不错。”“15%的五贝子鞣质提取液,”沈砚解释道,

“我用了超临界萃取技术,比古法熬煮能多提取30%的鞣质,而且更纯净,没有杂质。

我做过测试,染后正常洗护,能保持三个月不褪色,比普通植物染多一个月。

”他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这是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重金属含量为零,

pH值接近头皮的弱酸性,敏感肌和孕妇都能用。”林伯接过检测报告,

虽然看不懂上面的专业术语,但看到“孕妇可用”四个字,

眼里满是激动:“当年我就想做一款孕妇能用的植物染,可那时候技术有限,

熬煮的染膏总有杂质,不敢给孕妇用。现在好了,你们年轻人有技术,

能实现我当年的心愿了!”他拉着沈砚的手,“小沈,我有个想法,

我们一起做一个‘传承系列’植物染,用古法陶缸发酵,结合你的现代技术,

再让晓晓用她的专业知识做成分优化,让更多人知道,植物染不仅健康,还能养发。

”沈砚眼睛一亮:“我正有这个想法!我们快发联盟有移动美发车,

可以做线下体验;线上可以开直播,让您演示古法发酵过程,晓晓讲解成分知识,

我负责实操展示效果。这样既能推广产品,又能传承手艺,

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温和美发的理念。”苏晓立刻补充:“我可以做产品调研,

看看不同肤质、不同发质的人对植物染的需求,比如年轻人喜欢时尚的颜色,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植物搭配调出更多色系;老年人喜欢自然的黑色,我们可以加强固色效果。

还有,我可以研发配套的头皮护理产品,比如染前舒缓精华、染后养护发膜,

形成完整的产品线。”林伯听得连连点头,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

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秘方,上面用毛笔写着“林氏植物染秘方·传内不传外”。

“这是我师傅传给我的,里面有二十多种植物搭配的方子,

能调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础色,再搭配不同比例,能调出上百种颜色。

”他把秘方递给沈砚,“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带着它,走出巷口,走向更多人。

”沈砚双手接过秘方,纸张已经有些脆了,却承载着三代人的匠心。

他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美发不是简单的剪染,是让每个人都能带着自信和体面生活”,

现在他终于明白,这份匠心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林伯,您放心,

”沈砚郑重地说,“我一定会让这份秘方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享受到温和美发的好处。

我们明天就开始筹备‘传承系列’,先从您的陶缸发酵开始,我派人去您老家把陶缸运过来,

再建一个小型的古法发酵车间,结合现代的无菌技术,保证染膏的质量和安全。

”苏晓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个U盘:“爷爷,这是我之前做的植物染市场调研数据,

里面有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对植物染的接受度和需求分析。

比如20-30岁的年轻人,60%的人愿意尝试植物染,

但担心颜色不够时尚;30-50岁的中年人,80%的人更看重健康,

愿意为植物染支付更高的价格;50岁以上的老年人,90%的人喜欢自然的黑色,

在意固色效果和头皮养护。”沈砚接过U盘,插进美发车的电脑里,

调出数据报告仔细看了起来。报告做得非常详细,不仅有数据图表,还有具体的案例分析,

比如有位敏感肌的白领,因为化学染剂过敏,两年不敢染头发,非常期待安全的植物染产品。

“这份调研太有用了!”沈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

推出不同的产品线:针对年轻人的‘时尚系列’,

用多种植物搭配调出流行色;针对中年人的‘养护系列’,

加强头皮滋养功效;针对老年人的‘经典系列’,主打自然黑色和持久固色。

”林伯看着两人默契的配合,心里满是欣慰。他拄着拐杖走到美发车的窗边,

看着外面渐渐多起来的人群,忽然说:“小沈,明天我们就开一场直播吧,

就用晓晓的头发做示范,让大家看看古法植物染的效果。我也想让老街坊们看看,

我当年的手艺,现在有多受欢迎。”沈砚和苏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好!

”沈砚说,“我现在就去准备直播设备,调试镜头和灯光;晓晓,你整理一下直播脚本,

把我们的产品优势和故事线理清楚;林伯,您明天就负责演示古法原料处理,

给大家讲讲植物染的历史和好处。我们要让这场直播,成为植物染传承的第一步!

”当天下午,三人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沈砚从联盟总部调来了专业的直播设备,

包括高清摄像头、补光灯、无线麦克风,还特意在美发车外搭了个临时的直播场景,

背景挂着林伯当年的理发工具和沈父的移动美发队照片。苏晓则在电脑前修改直播脚本,

把父辈的故事、产品的研发过程、植物染的优势都融入进去,还设计了互动环节,

准备给观众送植物染体验装。

林伯则从家里带来了当年的竹匾、石臼和晒干的南烛叶、五贝子,仔细擦拭干净,

摆放在直播台上,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老手艺的敬畏。傍晚时分,直播场景终于布置好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