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心法:你不需要什么都懂,你只需要知道“谁有”和“谁要”,并在中间搭建一座桥。
在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往往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关于物品的“信息”。
有些人拥有资源却不知其价值,有些人急需资源却找不到门路。
你的机会,就在这里。
一、故事:小李的学期末“淘金记”每年六月,大学校园里就开始弥漫着离别的气息。
对于大西的学长学姐来说,那些厚重的专业教材成了“甜蜜的负担”——带走吧,太重;卖了吧,按斤称给废品站,一本才几毛钱,实在可惜。
就在这时,大三的学生小李出现了。
他在校园论坛和各个毕业班的微信群里发布了一条消息:“学长学姐好!
小弟长期回收各专业教材,价格公道,比废品站高得多!
为您省心省力,让知识继续传递!”
消息一出,很多学长学姐都联系了他。
小李给出的价格很有吸引力:原价50、60元的书,他按2到3折,也就是10-15元一本回收。
对学长学姐来说,这比卖废品强多了;对小李来说,这是一笔超值的投资。
整个毕业季,小李的房间堆满了收来的教材。
但这只是第一步。
等到八月,新生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新生群开始活跃起来。
小李又出现了,他打出的广告是:“学弟学妹们,新学期新气象!
全新教材太贵?
这里有学长学姐用过的‘传承版’教材,字迹清晰,重点明确,最低5折入手!
有的上面还有学霸的笔记哦!”
新生们正为动辄几百块的教材费发愁,看到这个广告,纷纷下单。
小李以10元收来的书,转手就以25-30元卖出。
他甚至还提供“增值服务”:把不同任课老师的授课风格和考试重点简单标注在目录页,让学弟学妹觉得这书“超值”。
就这样,小李几乎零成本(购书款是预售或小额投入),利用学期末和开学初的“信息差”和“时间差”,在每个学期初都能赚到一笔可观的生活费。
二、核心思维拆解发现供需矛盾: 毕业生的“处置需求”和新生的“获得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错位的。
你看到了这个矛盾,就看到了机会。
充当信息桥梁: 你不需要编写教材,你只需要知道“谁想卖”(毕业生)和“谁要买”(新生),然后把他们连接起来。
价值增值: 简单的倒卖利润薄。
但通过添加“笔记重点”等增值服务,你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利润空间。
三、行动指南——今晚你就可以试试扫描你的环境: 你所在的社区、公司、学校,是否存在类似“毕业生卖书”的闲置资源处理需求?
比如,小区的妈妈群有没有人转卖儿童玩具、婴儿车?
找到目标客户: 谁需要这些东西?
新搬来的邻居?
刚有宝宝的家庭?
设计你的“广告”: 像小李一样,用真诚的语言,说明你能帮卖家“省心处理”,帮买家“省钱购入”。
思考增值服务: 能否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包装,或附上一份使用说明?
这会让你的服务与众不同。
记住,你的第一桶金,可能就来自于你身边最熟悉、最不起眼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