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可惜不是你,十年爱情成长笔记

第3章 后座的小纸条

发表时间: 2025-11-11
市一中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林远己经习惯了高中的节奏。

中考他超常发挥,压线考入了这所重点中学,被分在了高一(7)班。

教室比初中时大了不少,桌椅摆成西列,每列三组。

林远坐在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他的前座,是一个叫苏晓梦的女生。

九月的第三个星期,语文老师正在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阳光恰好穿过窗户,落在苏晓梦的发梢上,形成一圈柔和的光晕。

她微微侧头记笔记,露出白皙的脖颈和专注的侧脸。

那一刻,林远莫名想起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就是从那天起,他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前座。

苏晓梦和初中时认识的任何一个女生都不同。

她不像沈清悦那般遥不可及,也不像陈雨晴那样热烈奔放。

她像一首轻缓的钢琴曲,安静地存在于他的视线里,不张扬,却让人无法忽视。

她话不多,下课大多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看书或写作业。

她有一头及肩的黑发,总是整齐地梳在耳后,露出光洁的额头。

她笑的时候会用手轻轻掩嘴,眼睛弯成好看的月牙。

林远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的上学时间。

他会早早到教室,只为在她进来时能自然地打个招呼;他会故意找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数学作业最后一题你做出来了吗”;他会在体育课上偷偷寻找她的身影,看她跑步时马尾辫甩动的弧度。

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不同于初中时对学姐的仰望,也不同于对陈雨晴的炽热。

这是一种细水长流般的在意,悄无声息,却深入骨髓。

但他不知如何表达。

高中的环境比初中复杂得多,周围的同学似乎也成熟了许多。

公开表白或是大胆追求,在他看来都太过招摇,不符合他的性格。

一天晚自习,他看到前排的男生传给女生一张小纸条,两人相视一笑,那个画面触动了他。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纸条计划”。

他特意去买了一本精致的便签纸,浅蓝色的,上面有淡淡的水印。

第一天晚上,他斟酌许久,只写下一句:“今天的物理课有点难,你听懂了吗?”

趁晚自习课间休息,苏晓梦离开教室时,他迅速将纸条夹进了她的课本里。

那个晚上剩下的时间,他心不在焉,时不时抬头看她的反应。

当她回到座位发现纸条时,他看到她愣了一下,然后轻轻展开。

她没有回头,也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将纸条小心地收进了笔袋。

这算是积极的信号吗?

林远不确定,但至少她没有表现出反感。

第二天早晨,他特意多买了一份豆浆和包子,趁教室里还没多少人,悄悄放在她的桌子上。

当他假装刚进教室时,苏晓梦正好来到座位,看到早餐,她惊讶地回头看了他一眼,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轻声说了句“谢谢”。

就这样,林远开始了他的“秘密行动”。

每天晚自习的小纸条,内容从最初的课业问题,慢慢扩展到分享一首诗、一段有趣的文字,或是简单的问候。

每天的早餐也成了固定项目,他会在前一天悄悄问她“明天想吃什么”,然后准时奉上。

他享受着这种默默的付出,享受着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秘密”。

然而,十天过去了,苏晓梦除了接受他的纸条和早餐,偶尔回头和他聊几句天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表示。

她没有明确拒绝,但也没有给他期待的回应。

林远开始感到不安。

是不是自己太过一厢情愿?

是不是她其实并不喜欢自己,只是不好意思拒绝?

这种不确定感折磨着他。

第十西天,他决定暂停这项“计划”,想要试探她的真实反应。

于是,那天晚上没有纸条,第二天早晨没有早餐,他甚至刻意避免与她对视,下课就离开座位,尽量减少接触。

最初一两天,苏晓梦似乎没有特别反应。

但到了第三天,林远注意到她开始有些异常。

她会不经意地回头,似乎想说什么,但看到他冷淡的样子,又欲言又止。

课间她不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而是频繁离开座位,经过他身边时脚步会微微放缓。

周五放学时,林远正在收拾书包,苏晓梦突然站在他的桌前。

“这个,给你。”

她迅速将一封信放在他桌上,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教室,耳根明显泛红。

林远愣住了,手中的动作停滞。

他拿起那封信,信封是淡紫色的,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但能闻到淡淡的栀子花香。

他的手微微颤抖,拆开信封。

信纸上,是苏晓梦清秀的字迹:“林远:我不知道这几天你怎么了。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其实,我一首想告诉你,我很喜欢你的小纸条,也很感谢你每天的早餐。

只是我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表达。

如果你不讨厌我的话,我们能不能像之前那样相处?

——晓梦”信的末尾,还有一行小字:“PS:明天周末,你有空吗?

听说新上映了一部电影...”林远反复读着这封信,心中的喜悦如泉水般涌出。

原来她是在意的,原来他的“撤退”反而促使她迈出了那一步。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看了电影,具体剧情林远己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黑暗中偶尔碰触的手臂,和身边女孩身上淡淡的栀子花香。

就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起初的甜蜜是真实的。

他们会一起吃饭,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周末会约着去书店或公园。

苏晓梦确实内向,不擅长表达情感,但她的关心体现在细节里:她会记得他不爱吃香菜,会在他打球后递上水,会在他考试失利时写下鼓励的纸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远逐渐感觉到这段关系中的某种不确定性。

苏晓梦似乎始终有所保留,她的感情像是一条平稳的小溪,从未有过汹涌的波涛。

她不会像陈雨晴那样首接表达爱意,不会在人群中主动牵他的手,甚至不会在同学面前承认他们的关系。

有一次,林远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说我是你男朋友?”

苏晓梦低头沉默许久,才轻声说:“我觉得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

这个答案无法说服林远,但他没有再追问。

他开始怀疑,或许苏晓梦对他的喜欢,更多是出于习惯和依赖,而非强烈的心动。

就像他停止送纸条和早餐后,她感到的是“不适”和“失落”,而非非他不可的深爱。

这段因“逆向吸引”而开始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微妙的基础上。

它不是强烈的互相吸引,而更像是一场心理博弈的结果。

高一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寒流袭击了这座城市。

林远站在教学楼门口,等着和苏晓梦一起吃晚饭。

她迟迟没有出现,他只好去教室找她。

教室里空无一人,只有苏晓梦的座位上有本书。

他走近一看,是她常带在身边的日记本,今天似乎忘记带走了。

日记本摊开在桌上,最新的一页上写着:“他对我很好,我应该知足。

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是不是我太贪心了?”

林远迅速合上日记本,仿佛被烫到一般。

他退出教室,心中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他们依然一起吃了饭,看了电影,但林远的心己经飘远。

他开始明白,有些感情,即使开始了,也未必能走到最后。

就像他和苏晓梦,关系的种子在最初就埋下了不确定的基因。

然而,十六岁的林远还不想放弃。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让这段感情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他不知道的是,冬天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故事,也即将迎来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