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朕在古代搞基建

第2章 水泥初成与海禁之议

发表时间: 2025-11-11
开海通商的念头刚落,殿外就传来小太监细碎的脚步声,人还未到,带着几分雀跃的嗓音先飘了进来:“陛下!

工部那边来报,说是您让试烧的‘水泥’,成了!”

萧彻放下手中的话本,眼底瞬间亮了几分。

他起身时带起的龙袍衣角扫过案几,将那本写满“圣君”赞誉的话本推到一旁——比起纸上虚名,能实打实撑起基建的水泥,才是眼下更要紧的事。

“摆驾,去工部作坊。”

随行的太监还想劝“陛下龙体当静养”,却被萧彻一个眼神堵了回去。

如今国库虽渐充盈,但修官道、固河堤哪样都离不得建材,之前用砖石木料不仅耗时耗力,成本更是高昂。

若水泥真能成,往后大兴基建便有了根基,这一趟,他必须亲自去看。

工部作坊设在京城外的西郊,远远便望见几座冒着青烟的土窑,空气中弥漫着烧石灰般的呛人气息。

工部尚书早己领着工匠在作坊外候着,见龙驾到来,忙率人跪地迎驾,声音里满是激动:“陛下,您瞧!

这便是新烧出的水泥!”

萧彻走上前,只见作坊中央摆着几块青灰色的硬块,表面虽不甚光滑,却透着紧实的质感。

他蹲下身,指尖敲了敲,传来清脆的声响,倒与现代水泥凝结后的触感别无二致。

“试过强度了?”

萧彻问道。

“回陛下,试过了!”

领头的老工匠连忙回话,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与自豪,“小的们按陛下画的法子,将水泥、砂石、水混在一起浇筑成块,晾了三日便硬如石块。

昨日让十几个壮汉去推,那硬块竟纹丝不动,连道裂缝都没生!”

萧彻闻言,伸手摸了摸水泥块的边缘,指尖沾了些细粉。

他忽然想起现代修路时的场景,当即吩咐:“再调些水泥出来,按一比三的比例掺砂石,在作坊外浇一段小路。

朕要亲眼看看,它遇水后会不会散。”

工匠们不敢耽搁,立刻动手调拌水泥。

灰黑色的浆液在木槽中翻滚,萧彻看着熟悉的场景,忽然问身旁的工部尚书:“若用这水泥修京城到南境的官道,需多少时日?

多少银钱?”

工部尚书愣了愣,随即掐着手指算了起来:“回陛下,往日修土路,逢雨便泥泞难行,一年得翻修两三次。

若用水泥,只需一次浇筑成型,虽初期用料多,但长远来看,省了不少修缮的银钱和人工。

按官道宽三丈算,从京城到南境千里路程,约莫半年便能修完,银钱比修砖石路能省西成!”

“西成?”

萧彻挑眉,这比他预想的还划算。

正待再说些什么,却见刚浇筑好的水泥路面被工匠泼了桶水,水珠在表面滚动,竟没渗进去半分。

“好!”

萧彻忍不住赞了一声,“即刻传令,扩招工匠,在京城周边多设几处水泥作坊。

另外,让户部拨银,先修京城到南境的官道,再加固南境的河堤——所有工程,都要用这水泥!”

工部尚书领旨谢恩,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满作坊的工匠更是激动得红了眼,谁也没想到,陛下亲授的这“奇物”,竟真能有这般大用场。

待萧彻从工部作坊返回宫中时,天己近黄昏。

刚踏进御书房,户部尚书就捧着一叠奏折迎了上来,脸上却没了往日的喜色,反倒带着几分犹豫:“陛下,这是沿海各州府递来的奏折,都在说……您欲开海通商之事,恐有不妥。”

萧彻接过奏折,随手翻开一本。

只见上面写着“海疆倭寇肆虐,开海恐引贼入境海商多与外夷勾结,易生通敌之患”,字里行间满是对海禁的维护。

他冷笑一声,将奏折扔在案上。

原主在位时,因怕倭寇骚扰,将海禁卡得极严,可越禁越乱——沿海百姓没了生计,要么沦为流民,要么被逼着与倭寇为伍,反倒让倭寇愈发猖獗。

“传旨,明日早朝,议开海通商之事。”

萧彻坐回龙椅,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另外,让兵部查一下,如今沿海卫所的兵力布防,还有近三年倭寇袭扰的卷宗,一并呈上来。”

小太监领旨退下,御书房内又恢复了安静。

萧彻望向窗外,夕阳正将天边染成金红色,那株新栽的向日葵迎着余晖,花盘微微转动,像是在朝着光的方向生长。

他想起现代史书里那些因海禁错失先机的王朝,又看了看案上那叠反对开海的奏折,忽然觉得,明日的早朝,怕是不会平静了。

但那又如何?

他既然改了短命的剧本,便要一步步把这王朝拉上正轨——开海通商不仅能引进新作物、增开税源,更能让这古老的国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烛火却亮了许久。

萧彻伏案疾书,在宣纸上画下简易的海船图纸,又写下“市舶司关税细则”等字样,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他知道,明日朝堂上的争论必然激烈,但只要能迈出开海的第一步,往后的路,总会好走些。

窗外的向日葵静静立着,仿佛也在等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